茶艺很详细雷火竞技网址
唐宋以来,人们开追求品茗的乐趣、讲究煮茶的技巧、崇尚清饮雅赏。特别是从明代开始,由于茶叶制作方法的改革,饼茶改为散茶,煮茶也改为冲泡,人们可以更多地享受到茶叶本身的色、香、味、形,追求品茶赏茗的最大乐趣。清代八旗子弟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泡茶馆便成了他们重要的消遣形式,促进了茶馆业的兴旺发展。
关于茶馆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自皱、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宋代茶馆茶肆茶坊已经非常普遍,明代将其列入三百六十行中,作为一门正式的行业。
我国的茶饮食始于巴蜀,故巴蜀的茶馆最有代表性。当地使用有托的瓷盖碗、长颈铜茶壶,茶客坐在竹椅上,侍者站在一米开外的地方斟水冲茶,以无滴水溅出碗外自夸。
北京的大碗茶在明代已经兴起,清代茶饭兼营的茶馆其字号多冠以“天”字,如天福、天禄、天德、天泰等。也有只卖茶的茶馆,可供客人手谈(下棋)、笔谈(猜谜语),以及艺人说书唱戏。郊外路边则有卖大碗茶的摊挡。
上海在清初有名的茶馆是一同天、丽水台等,到清末又开始了广东式的茶馆如同芳居、怡珍居、大三元、新雅等。
清代的广州“二厘馆”茶楼遍及全城,每位茶价仅二厘钱,深受普罗大众欢迎。茶楼一日三市,供茶卖点,尤以早市为盛,茶客多以“一盅两件”作早餐,沿袭至今。
现代,我国大大小小的茶楼茶馆茶肆茶坊茶摊遍布城镇乡村,既是商人政客交易联络的重要场所,也是普罗大众休闲娱乐的理想地方,并且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茶技更加精致,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正朝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成为一门新的通俗艺术——表演茶艺。
“茶艺”一词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当时在酝酿成立民间的茶文化组织,为了区别于日本的茶道,台湾茶人决定使用“茶艺”一词,这一概念很快就被海内外中国茶人接受。
日本的茶道与我国的表演茶艺有什么区别?简单地说,日本茶道追求的是形而上的精神享受,讲究由心悟道,体会日本的民族精神—武士道;而中国的表演茶艺追求的是形而下的物质享受,讲究品茗会友,娱己娱人。但是,中国的表演茶艺并不缺乏形而上的精神内涵,中国的表演茶艺融汇了原始先民茶俗的质朴性、魏晋南北朝文人茶俗的清谈、唐宋佛禅茶俗的颖悟、以及明清市民茶俗的消遣性,并且采取了现代都市休闲生活的精致高雅形式。因此,我国的表演茶艺是从根深蒂固的民族传统文化大树上绽开的绚丽花朵,而日本的茶道则是我国唐宋禅茶与日本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们采用不同的形式,各自承载和演绎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精神观念。
茶艺表演是将基本的沏茶技巧系统化艺术化的过程,而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还必须根据茶叶的品种等级采用相适宜的沏茶技巧,才能沏出一壶色正、香高、味醇的好茶。
2、烫壶洗杯:将开水冲入茶壶至满溢,加盖淋壶,同时也烫杯洗杯,既能清洁茶具,又可以提高其温度,使冲泡后茶汤温度相对稳定,不致于下降过快。
3、放茶冲水:用漏斗或小茶匙放茶叶入壶内,冲入刚刚烧沸的开水,一般以冲水至壶的八分满为好,只有乌龙茶需要冲水至满溢。如果是需要观赏的细嫩名茶,则应将茶叶放入玻璃杯或白瓷杯中冲泡,第一次冲水三分满,待茶叶展开后,再冲水至八分满。
4、斟茶入杯:为了使茶汤浓度均匀,在斟茶入杯之前,可提起茶壶轻轻摇动两圈,或者先将茶汤斟入公道杯,然后再分别斟茶入杯。如果有两位以上的客人,应依次来回分3—4次斟入,目的还是使各杯的茶汤浓度相对一致。斟茶入杯以七、八分满为好。
(1) 高级绿茶用细嫩茶芽精制而成,有色绿、香幽、味醇、形美四大特点,正确的冲泡方法就是要让这些特点显示出来,使饮者得到充分的享受。配具。中低档绿茶可用茶壶冲泡,茶壶容水量大、保温性强,有利于粗茶中营养物质的浸出。中高档绿茶可用瓷杯或盖碗冲泡。高档绿茶应用高级玻璃杯冲泡,冲水后容易降温,不会闷熟茶叶,保持茶汤的鲜灵清香,并使叶芽在水中展开可供观赏。
(2) 水温。冲泡高级细嫩绿茶宜用较低的水温,约在750C—850C之间,级别越高水温越低,防止闷熟茶芽、茶汤黄浊、味苦、营养成分被破坏。普通绿茶可用1000C的沸水冲泡。
(3) 投放茶叶。有三种方式:一是下投法,将茶叶放入杯中,一次性冲水,一般用于冲泡普通绿茶;二是中投法,将茶叶放入杯中,先冲水至杯子容量的1/3,待三分钟后茶叶吸水展开,再冲水至满,一般用于冲泡条形松展切非常细嫩的名茶;三是上投法,先将开水冲入杯中,再放入茶叶,上投法与中投法一般用于冲泡条形紧结重实的细嫩名茶。
(4) 冲水。有三点技巧:一是高悬壶、斜冲水、水流在杯中形成旋涡,带动茶叶旋转;二是冲水后是否加盖要根据茶、水、天气而定,茶嫩天热则不必加盖,反之应加盖闷茶,冲泡细嫩名茶可加盖一分钟,然后开盖闻香,并等待茶汁慢慢浸出;三是及时加水,当杯中尚余1/3的茶水时,就应该给第二壶茶加水,否则第二壶茶汤会寡淡无味。
此外,黄茶的茶性接近绿茶,可以采用绿茶的茶艺程序冲泡。雷火竞技入口白茶的冲泡方法也与绿茶基本相同,但是白茶因为未经糅捻、且身披白毫,茶汁不容易浸出,闷茶时间宜长,冲水后5—6分钟茶叶才慢慢沉底,10分钟后才可饮用,故白茶很适合作茶艺表演。
(1) 清饮。不加入其它佐料、只求品尝红茶的清香和本味。冲泡时可用杯子、也可用茶壶,适宜用先放茶叶后冲水的下投法,浸泡三分钟左右即可饮用。红茶味浓香永,静静地品尝可以到宋人黄庭坚词句“恰似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的绝妙境界。
(2) 调饮。在红茶中加入其它佐料、以佐汤味。红茶的兼容性强,可与各种滋味的辅料调和融合,例如菊花、肉桂、奶酪、白酒、蜜糖、柠檬等。
乌龙茶是在顶芽发育到八成舒展后,才连同2—3片嫩叶一起采摘加工制作的,茶叶外形条索粗壮肥厚紧结,内含丰富营养成分,冲泡后香高而持久、味浓而鲜醇、回甘快而强烈。
(1) 配具。壶具可用紫砂壶或小盖碗(三才杯),杯具可用白词小杯,或用由闻香杯和品茗杯组成的对杯。
(2) 备具。水温和具温都要高,才能使茶的内质充分析出,故在冲泡前要用沸水淋壶烫杯,以提高茶具的温度。
(3) 水温。用1000C的沸水冲泡,水沸开的时间不宜过久。陆羽《茶经》称水有三沸:“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流浪,为三沸。”一沸之水尚嫩,二沸之水最适宜,三沸之水已老,水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已经挥发殆(音dai去声)尽,泡出的茶汤不够鲜爽。
(4) 时间。宜边冲边饮,喝热茶。第一壶茶的闷茶时间约为2分钟,以后每一壶顺延10—30秒钟,高级茶叶可冲泡7—9次。
(5) 闻香。要特别讲究闻香,第一壶茶汤是要嗅闻“火香”,亦即由加工技巧产生的香味;第二壶茶汤是要嗅闻茶叶的本香,既要热闻、也要冷温;第三壶以后的茶汤是要嗅闻茶香的持久性。此外,还需如同咀嚼般细细品尝茶汤的滋味。
花茶的特性是茶味花香融为一体,冲泡技巧主要是让茶尽其味、花尽其香。首先要鉴别花茶茶坯(音pi平声)的品质,根据茶坯品种等级采用相宜的冲泡方法,比如用乌龙茶作为茶坯窨制的花茶,采用乌龙茶的冲泡方法,如此类推。玫瑰红茶是用红茶作茶坯窨制的花茶,玫瑰花香甜蜜浓郁,与红茶的蜜糖香味或桂圆香味相配伍,闻之心神愉悦、饮之齿颊(音jia阳平)留芳,宜用精巧的盖碗(三才杯)冲泡。
茶艺表演的关键在于表演者精致娴熟优美的操作技巧,以及适当的茶艺程序编排。
在创作编排茶艺程序时要牢记茶艺是生活艺术,它重在实用、重在悦己悦人,而不是重在表演,因此茶艺程序的编排要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一是顺茶性。按照所编排的程序操作,能够把茶叶的内质发挥得淋漓尽致,泡出一壶最可口的好茶。
二是合茶理。也就是说要符合我国茶文化所包含的人文思想,例如茶的自然、朴素、简约,应与我国古代儒家倡导的精行俭德的个人修养或现代环保人士倡导的爱护自然保护地球相结合。
三是符合卫生要求。例如不能喝过烫茶汤,过烫的茶汤反复刺激口腔粘膜会造成口腔发炎。洗杯的水不能过少或重复使用。
四是文化品味。整套程序和各个环节的名称以及解说词都要有适当的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
工夫茶即是乌龙茶茶艺,为何称为工夫茶?有人说是因为制作乌龙茶工序复杂、极费工夫,有人说是因为冲泡乌龙茶颇费工夫,也有人说是因为乌龙茶须细啜(chùo)慢饮。我国的工夫茶茶艺可分为潮汕、台湾、闽南、武夷山四大流派,以潮汕工夫茶最富有古香古色,堪称中国茶艺的活化石,《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卷十二》记载:“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功夫茶为最。”
潮州茶人曾楚楠先生认为潮汕工夫茶的理念是和、敬、精、乐四趣。和敬讲的是茶德,精乐讲的是茶技与茶趣。
传统的潮汕工夫茶一般是四宝齐备,一是玉书煨,是闽南话对陶水壶的称呼,扁形,容水四两,水烧开后,在蒸气的推动下,小壶盖会自动掀起,发出响声。二是红泥小火炉。三是孟臣罐,即精美的紫砂小茶壶。四是若琛(chēn)杯,即精细的白色小瓷杯。
(1) 列具备茶。将整套茶具陈列在茶桌上,除了四宝以外,还有一个倾倒洗涤余水的茶池,一个承放茶杯的托盘,一个承放茶壶的托盘,一个储备茶汤的茶盅(公道杯),几条茶巾。茶叶最好选用潮州出产的凤凰单丛或饶平县出产的岭头单丛。
(2) 煮水候汤。此时表演者可静气凝神端坐,右腿上放一块包壶用巾,左腿上放一块檫杯白巾。
(5) 热壶烘茶。把茶壶口朝下在右腿的茶巾上拍打,并轻轻甩干水珠,用手放茶叶进壶,一般以壶的七、八分满为好。靠手的感觉判断茶叶的干燥程度,以决定烘茶时间的长短。
(6) 烘茶冲泡。烘茶是用沸水浇淋茶壶,靠水温来烘茶。烘茶能够使茶叶的霉陈气味散发、香气上扬、有新鲜感。烘茶后把壶提起用力摇动,使茶叶均匀升温,然后放在茶壶托盘里,提起水壶高冲水,使茶叶在壶内旋转,可使常用滋味快速溢出。
(7) 刮顶淋眉。第一泡水会冲起一层白色的泡沫,要用壶盖轻轻刮去,然后盖好壶盖,向壶身浇淋开水,其目的是进一步加温、逼出茶香。
(8) 摇壶低斟。把壶放在桌面的茶巾上,按住气孔,快速左右摇晃。第一壶摇晃4—6下,以后各壶顺序递减1—2下,使每一壶的茶汤浸出物均等。每壶的茶汤要倒干净,以免泡坏了茶叶。可先将茶汤倒入公道杯,再斟到各个小茶杯。
(9) 品香审韵。表演者将泡好的茶敬奉给客人,上等的茶汤一入口就有一股茶气往喉头扩散开来,过喉后感觉到爽快异常,回甘强烈而明显。在品饮第一道茶后可吃一些点心,重新煮水泡第二壶茶。
(10) 涤具撤具。潮汕工夫茶以三泡为止,要求三泡水的茶汤浓淡一致,品完三泡茶后,客人可以尽杯谢茶,主人亦可以涤具撤具。
西湖龙井茶产自杭州市,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据说清朝乾隆皇帝饮了龙井茶以后,写诗道:“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寸芽生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
特级狮峰龙井12克,茶道具一套,白瓷茶壶一把,茶叶罐一个,茶池一个,茶盘一个,玻璃杯数个,茶巾一条,香炉一个,香一支。
(1) 点香—焚香除妄念。俗话说品茶犹如品味人生,故需要营造一个祥和肃穆的氛围,使人心平气静。
(2) 洗杯—冰心去凡尘。茶天涵地育、至清至洁,茶具也应如此。(表演者把本来已经洗干净的茶杯当着宾客的面再烫洗一遍,以示郑重。)
(3) 凉汤—玉壶养太和。狮峰龙井茶芽极细嫩,不宜用沸水直接冲泡,以免汤熟失味,先把沸水注入瓷壶里养凉,待到800C左右再冲泡,使茶汤色香味皆佳。
(4) 投茶—清宫迎佳人。东坡有诗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表演者用茶匙把茶叶放入茶杯中。)
(5) 润茶—甘露润莲心。(表演者向杯中注入1/3容量的开水润茶,即中投法)
(6) 冲水—凤凰三点头。用高冲水的方式冲泡龙井茶,水壶三起三落而水流不间断,象征凤凰再三向宾客点头致意。
(8) 奉茶—观音捧玉瓶。晶莹碧绿的茶水有如大士瓶中的甘露,为人们带来吉祥如意。(表演者向茶客奉茶)
(9) 赏茶—碧波伴茶舞。在热水的浸泡之下,茶叶舒展开来,尖尖的芽如枪,片片的叶如旗,一芽一叶的一丛称为旗枪,一芽两叶的一丛称为雀舌。展开的叶芽簇立在杯底,在碧波中浮沉、晃动,似跳跃舞蹈的绿精灵。
(10) 闻茶—慧心悟茶香。龙井茶有四绝:色绿、形美、香郁、味醇,故在品饮时要一看、二闻、三品味。龙井的茶香如兰而胜于兰,乾隆皇帝形容为“古梅对我吹幽芬”。
(11) 品茶—淡中品至味。清代陆次之说:“龙井茶,真者甘香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12) 谢茶—自斟乐无穷。在品尝了头道茶后,茶艺表演告一段落,宾客可自斟自饮。
我国的茶文化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提倡戒、定、慧的修行方法,戒是不饮酒,非时食(过午不食),戒荤吃素;定、慧简单的说就是坐禅修行,为此需要一种既可又茶便成了最理想的饮料。坐禅除了要选择寂静的环境以外,还要注意五调: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这五调尤其是调睡眠都与饮茶有关。饮茶可以帮助禅僧提神不眠、消除坐禅疲劳,有助消化并可以补充过午不食所需的营养物质,还有助于抑制。唐代禅宗盛行,禅宗强调以坐禅方式悟道,故寺院更加推崇饮茶。坐禅时分为六个时段,每个时段焚香一支,每焚完一支香,监值就要“打茶”,“行茶四、五匝(zā )”。封演的《封氏见闻记》称:“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xié),到处煮饮。从此转仿效,遂成风俗。”故有言道“茶禅一味”或“茶佛一味”。至宋代,许多寺院形成了一套庄严肃穆的茶礼,设有专门的茶堂,在法会中有普茶、施茶等内容。佛殿、法堂的钟、鼓一般设在南面,左钟右鼓,若是设有两鼓,就将两鼓分设在北面的墙角,其中法鼓在东北角,茶鼓在西北角,茶鼓用于召集众僧饮茶,“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酒楼卓酒旗”。
我国的寺院还用茶叶供奉佛祖,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蛮瓯志》说觉林寺的僧侣“待客以惊雷荚(中等茶叶),自奉以萱带草(下等茶叶),供佛以紫茸香(上等茶)。”以茶供佛,在藏传佛教寺院最为常见。
我国江南的许多寺院还栽培茶树,因此许多名茶的培育都与寺院有关,据说四川的蒙山茶来源于西汉甘露禅师吴理真培植的仙茶,江西的庐山云雾茶来源于东晋僧人慧明,乌龙茶的始祖福建武夷岩茶由武夷僧人创制,江苏的碧螺春茶是从北宋洞庭山水月院的水月茶演变而来,还有浙江惠明寺的惠明茶,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安徽黄山云谷寺的毛峰茶,等等。
我国历史上许多名僧同时也是烹茶品茗的高手,唐代诗僧释皎然能诗文、善烹茶,写有许多茶诗,与茶圣陆羽是知交。陆羽三岁时被竟陵(湖北天门县)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禅师嗜茶,陆羽从小煮得一手好茶,长大以后他游历名山古刹、结交善于制茶烹茶的高僧,总结前人经验,写成世界上第一本茶叶专著《茶经》。
清代名著《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描写了宝、黛、钗三人到庵中拜访,妙玉沏茶招待的情景。出身于官宦人家的尼姑妙玉用的是君山老君茶,煮的是陈年梅花雪水,配的是古玩珍品茶具,还说饮茶有质与量的区分:“一杯是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驴饮了。”由此可见,出家人与茶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与缘分。
碳炉一个,陶水壶一把,茶杯数个,茶洗一个,茶壶一把,茶道具一套,茶巾一条,香炉一个,香三支,木鱼一个,磬一个,铁观音茶10—15克。播放佛教音乐。
(2) 调息—达摩面壁。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表演者或助手在佛教音乐声中有节奏地敲打木鱼,宾客可在椅子上正襟危坐,亦可在表演者的指导宾客按佛教七支坐法调息10—15分钟)
佛教七支坐法的要点:①双盘足或称跏趺,左足放在右足上面为如意坐,反之为金刚坐。②脊梁直竖、肌肉放松。③结手印或称三昧(mèi糊涂、愚昧)印、定印,两手环节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位,手心向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④双肩稍微张开,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弯背。⑤头端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腭内收而不低头。⑥双目似闭还开,视若无睹,目光可定在座前7、8尺处。⑦舌头轻舔抵上腭,面带微笑,全身神经与肌肉自然放松。
(3) 煮水—丹霞烧佛。(表演者或助手生火煮水)典故出自《祖堂集》卷四,丹霞天然禅师在惠林寺遇上严寒,劈佛像焚烧取暖,遭到寺主人的讥讽,禅师说:“我焚佛尸求舍利子。“寺主人反驳:“这是木头,哪来的舍利子?”禅师答曰:“既然我烧的是木头,为何要责备我呢?”寺主人无言以对。
(4) 候汤—法海听潮。佛经有曰:“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意为从细微之处见博大。从煮水候汤中听水的初沸、鼎沸,可以感悟“法海潮音,随机普应”。
(5) 洗杯—****。典故出自《五灯会元》卷二十,径山宝印禅师说:“世尊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四谛,陈如比丘最初悟道。”比喻佛法,而佛法就在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例如洗杯就可以看作是礼佛修身、心中洁净无尘。
(6) 烫壶—香汤浴佛。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个,一是四月初八的佛诞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均称“佛欢喜日”。在佛诞日举行浴佛法会,僧众用香汤沐浴佛像。烫壶犹如浴佛,可表示佛无处不在,或即心即佛。
(7) 赏茶—佛祖拈花。(表演者向宾客展示茶叶)典故出自《五灯会元》卷一: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
(8) 投茶—菩萨入狱。地藏王菩萨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地狱中只要还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烫蹈火,救度众生。
(10) 洗茶—万流归宗。五台山金阁寺有楹联曰:“一尘不染清净地,万善同归般若”门。茶本洁净仍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佛法传中土,一叶开五花,千门万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彻,归于般若(梵语音译词:无量智慧,有此智慧即可成佛)之门。
(11) 泡茶—涵盖乾坤。典故出自《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说:“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这是云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说的是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皆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无限佛理与禅机。
(12) 分茶—偃溪水声。典故出自《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有人问师备禅师说:“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禅师回答:“你听到偃溪流水声了吗?”来人答曰:“听到。”禅师说:“这就是你的悟道门径。”壶中尽是三千工得水,分茶细听偃溪流水声。
(13) 敬茶—普渡众生。禅宗六祖慧能有偈(jì佛经里的唱词)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菩萨的梵语全称是菩提萨陲,菩提是觉悟,萨陲是有情,意为上求大悟大觉(成佛),下求普渡众生(有情)。茶汤包含甘爽苦涩,有如人生百味,有情众生可籍此参佛悟道,得到大智大慧。
(14) 闻香—五气朝元。佛教以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为修养的最高境界,可以借喻为赏闻茶香,尽量多吸入茶汤的香气,并使其直达脑门,反复数次。
(15) 观色—曹溪观水。曹溪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唐仪凤二年去(公元676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司寺,故曹溪被禅宗视为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曹溪一滴,源深流长。”观赏茶汤颜色可喻作曹溪观水,看其是色是空。
(16) 品茶—随波逐流。此为云门三句的第三句,是说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随缘接物、随波逐流、应病与药。品茶也有应如此,不厌憎苦涩、不偏爱甘爽,只有这样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从品茶中悟出禅机佛理。
(17) 回味—圆通妙觉。大彻大悟、圆满慧觉。品了茶后,对前面的十六道程序细细回味,便有“性相真如杯中水、圆通妙觉烹茶声”之感。
(18) 谢茶—再吃茶去。茶禅一味,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修、身要常养,唐代禅师从谂(shēn)常驻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古佛”,《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居士赵朴初先生说:“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张道陵在四川传播五斗米道,以后逐渐发展为道教,故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与茶文化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江南丘陵山地,凡是道教宫观林立的名山胜境,也多是茶树栽培地。《神异记》说浙江余姚(yáo)人虞洪上山采茶,遇见一位道士,牵着三头青牛,将虞洪带到瀑布山前,说:“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此后虞洪以茶祭祀,让家人常进山采茶,果然采到大茶。在观宫里,道士以茶为饮、以茶待客、以茶奉神、以茶驱鬼。
道教的特征是重视生命,讲究贵生、乐生、养生,采用顺应自然的修炼方法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福建武夷山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升真元化洞天,相传唐代高道吕洞宾在此修炼过。由武夷僧人创制的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乌龙茶的始祖。
每人碳火炉一个,小陶水壶一把,三才杯(又称盖碗或茶瓯)一个,品茗杯一个,双层瓷茶盘一个,茶巾一条,乌龙茶5—7克。
(1) 静心—抱元守一。道教养生的基本要领是清静无为、清心寡欲,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清其心源,静其气海,则道自来居。”抱元守一又称抱元神、守真一,是静心养气的方法,可借用为品茗前的静功。
(2) 候汤—调和五行。炉灶属土、木炭属木、木炭燃烧属火、铜壶属金、壶内之水属水,故烧水候汤是五行相生相克达到调和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体内部五行元气调和的过程。
(3) 熁(xié《广韵》虚业切,火气熁上,《集韵》火迫也。)盏—烫杯温鼎。道家把炼丹(内丹外丹)的炼具称为炉鼎,可借用为茶壶(茶瓯)。
(4) 投茶—瑞草入瓯。饮茶可以延年益寿,故古人称茶叶为瑞草魁,唐杜牧《题茶山》:“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
(5) 摇茶—灵丹受热。盖上杯盖后,用力将杯子上下转圈摇动九下,使杯中的干茶叶均匀升温,利于香气的散发。
(6) 干闻—采气调息。打开杯盖吸闻干茶叶的香气,深呼吸、调理体内的气息,道教称为吐纳,吐出体内浊气,吸入茶香,每次呼气后都咽下一口津液,反复三次,这样可以合肾气、养元气、长真气,久而久之可使人肌肤丰美光润。
(7) 冲泡—玉液流波。冲水泡茶,刮沫洗茶。动作要快,以免茶叶浸泡太久营养流失。洗茶的汤水用于烫洗品茗杯。然后第二次向杯中冲水。
(8) 闷茶—乾坤交泰。雷火竞技入口三才杯的杯盖代表天,杯托代表地,杯子代表人。天是乾、地是坤,茶乃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三才合一,化成瑞草嘉叶精华。
(9) 闻香—餐霞服气。吸闻开泡后的茶香。揭盖时将杯盖后沿下压,前沿翘起,在杯身与杯盖的逢隙中,水蒸汽带着茶香氤氲(yīn yūn气体、云烟很盛的样子)上升,如云霞升腾。可用鼻子或嘴巴深深地嗅闻或吸入蒸汽和香气,如同道家早晨练功时餐霞服气,以天地之间的真气调养自身的元气,达到练气合神、练神合道、强身健体的目的。
(10) 斟茶—玉池水涨。向品茗杯中斟茶,同时再三吞咽口中的津液。在餐霞服气时茶香会使满口生津,这是肾气与心气交合的结果,是为太极生液,内有真气和真水,吞咽而下便是龙虎交媾。经常吞服可以滋养真元、延年益寿。吕洞宾在《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中有口诀:“一气初回元运,真阳欲到离宫。提取真龙真虎,玉池春水溶溶。”